更多

从“2012”到《日本沉没2020》 人们为啥总想着世界毁灭

2020-07-11 11:14    浏览量:加载中...

  前不久,人类又双叒叕一次平静地打破了传闻中的末日预言。一名美国学者声称地球会在6月21日迎来末日,大家在这一天却忙着关注父亲节,观赏日环食。

  实际上,从《圣经》里的末日审判、北欧神话的诸神黄昏,到引发大众关注的“2012年玛雅预言”,人类关于末日来临的想象就没有断过。

  怀着对世界毁灭的好奇与担忧,全世界有不少创作者同样沉迷于末日元素,比如7月播出的《日本沉没2020》《没落要塞 DECA-DENCE》两部动画,都有着关于世界毁灭的想象。绝境冒险的兴奋、面对未知恐惧,也让观众们对末日发生的故事,展现出浓厚兴趣。

末日题材作品:不同立场的情感表达

  末日题材发展到今天,已经形成特有风格。末日故事大多落脚于刻画灾难来临时的求生、营救,后续文明重建的过程,叙述末日成因,展现丑恶或至美的人性。该题材作品中的末日成因,不外乎天灾(虫害、洪水、气候变化、陨石撞击等)、人祸(战争、病毒等),以及人工智能觉醒、外星文明入侵等科学幻想几种类型。根据创作者所处立场不同,末日故事的内核又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。

  例如从《人猿星球》《我是传奇》《末日危途》《2012》等作品中,可以感受到求生之路具备鲜明的美式风格:有的作品彰显出对战争、核危机的恐惧,有的体现美式英雄文化中绝对自信、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元素,有的作品则担忧工业文明的发展,讨论自然、宗教、种族等议题。

  自然灾害频发、物资缺乏,则令日本创作者在末日题材中融入更多危机意识。小松左京于1973年创作的科幻小说《日本沉没》,在后续的几十年内被反复翻拍,近期播出的《日本沉没2020》则以动画的形式再现了这场想象中的灾难。

  除了地理环境带来的天然的危机感,日本创作者也深受历史的影响。上个世纪日本动画或特摄作品中的机器人、哥斯拉等经典形象,都可以窥见二战的影子。像是宫崎骏在《风之谷》《天空之城》等作品里歌颂自然、倡导和平,以及大友克洋在《阿基拉》中对毁灭与新生、权利与秩序、科技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思辨,也都承载着创作者对战争的看法及感悟。

  然而即便面临末日危机,国内群众及创作者大多仍确信勤奋务实可以换来生存的机会。就如同今人看待大禹治水、后羿射日、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,相信人定胜天的精神那样,将身处末日、拷问人性的《冰汽时代》玩成生产自救的种田游戏,足以看出中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。电影《流浪地球》、动画《灵笼》等国产末日题材作品,主角团队也都肩负使命感,愿意为了理想与希望进行抗争。

  当然,以上根据国别差异来进行分类并不绝对,毕竟在末日面前,人类渺小且平等,都面临生存和人性的考验——比如韩国团队改编法国漫画《雪国列车》的真人版电影,也没有产生太多违和感。

  大量的末日题材作品,也不是担心世界真的毁灭,而是映射当下生活环境与社会情绪,表达出创作者身处不同立场的思想与情感。

首页 1 2 下一页 共2页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
0
您已顶!来,表个态~
×

相关评论

往期回顾

查看更多

金牌专栏

游知有味 精华盘点 槽点挖掘机 大师级COS

48小时热点资讯

精彩推荐

专题推荐

关于游侠 | 广告合作 | 人才招聘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 | 投诉建议 | 我要投稿 |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
CopyRight © 1999-2023 ALi213.Net All Right Reserved 游侠网 版权所有 | 苏ICP备202300779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