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

虚拟偶像不断进化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技术逻辑?

2019-08-10 11:21    浏览量:加载中...

【游侠导读】2016年11月,Vtuber绊爱正式在网络上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份视频。她在视频里所做出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变化,以及之后开始进行的偶像化包装的歌舞表演,都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来完成的。

虚拟偶像制作技术的两次变革

  不过,因为当时的虚拟偶像只能依靠传统的动画制作进行人物形象的创造,费工费时且性价比极低,所以进入2000年之后,虚拟偶像这个概念就逐渐沉寂了下来。实际上,虚拟偶像能呈现出如今这样的生机与活力,主要是这个市场在后来发生两次重要的转机。

  第一次的转机发生在2008年。

  2008年2月,日本软件作者樋口优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款名为MikuMikuDance(即MMD)的免费3D动画制作软件。顾名思义,这款软件就是为了2007年面世的初音未来(Hatsune Miku)而创作,粉丝们只需要通过简单的人物建模/改模,并在软件里通过手动K帧、渲染等一系列步骤,就能让这位虚拟偶像跳起舞来。

  正是拜MMD软件的普及所赐,初音未来在许多P主(即VOCALOID创作者)为其创作的视频作品中,从早期几张官方人设图或同人图的切换展示,逐渐变成了利用MMD进行载歌载舞表演。于是,初音未来才能够有机会从一款音乐制作软件的拟人化形象,逐渐转变成了能唱能跳的虚拟歌姬。

  而随着樋口优对该软件版本进行迭代,一些热爱ACG的程序员还为其开发了不少功能拓展工具,越来越多的虚拟人物形象都开始能够依靠MMD跳起舞来,虚拟偶像这个市场也因此重新回到了广大ACG爱好者的视野中。

  8年后,虚拟偶像的制作方式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变革。

  2016年11月,Vtuber绊爱正式在网络上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份视频。虽然这位虚拟主播是以AI自居,但实际情况是,她在视频里所做出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变化,以及之后开始进行的偶像化包装的歌舞表演,都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来完成的。

  基于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、盛行于从上世纪末的动作捕捉,目前广泛运用于影视、游戏、人体工程学研究、生物力学等诸多不同的领域。简单来说,这种技术的原理就是利用摄像机等外部设备,来记录演员肢体和面部标记所发生的活动变化数据,并套用在3D人物建模。

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共4页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
0
您已顶!来,表个态~
×

相关评论

往期回顾

查看更多

金牌专栏

游知有味 精华盘点 槽点挖掘机 大师级COS

48小时热点资讯

精彩推荐

专题推荐

关于游侠 | 广告合作 | 人才招聘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 | 投诉建议 | 我要投稿 |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
CopyRight © 1999-2023 ALi213.Net All Right Reserved 游侠网 版权所有 | 苏ICP备2023007791号